剛開始嘗試衝浪時,光應付海浪和控制衝浪板可能就已經耗掉大半氣力,根本沒有心思去感受大自然的深邃之處。總之就是專注地與海浪搏鬥,想著要如何將浪的力量轉化為衝浪板的推進力,腦中想像著壓制海浪駕乘於上的畫面,對吧?

隨著技術漸漸熟練,比起對抗海浪,可能更能感受到一種像是與浪合而為一的感覺。

衝浪是與大自然抗衡的運動,因此,為了在進步的同時確保自身安全,了解海洋環境是非常重要的。這次的文章想談論在學習衝浪的過程中,需要掌握的海洋知識。

1. 礁岩浪和沙灘浪

作為衝浪點的特徵,根據地形大致分為礁岩浪和沙灘浪。

礁岩浪是指海床由珊瑚礁或岩石等地形構成的浪點,浪頭的位置較為固定,浪型也穩定(漂亮的右跑浪或左跑浪),相較其他地形,浪的尺寸較大也更有力。夏威夷的北岸就是這類型的代表。

沙灘浪是指海床由近岸淺灘的沙子構成的浪點,海床的沙子會隨著海流改變因此浪頭的位置較容易變動,浪的大小和力量相較於礁岩浪要弱一些。千葉縣的九十九里海灘附近的浪點就是這類型的代表。

礁岩浪的特點是浪的性質較適合中高階級的衝浪者,加上海底的珊瑚礁岩容易造成傷害,因此不太適合初學者。安全起見,初學者會建議選擇比較平緩的沙灘浪的浪點進行練習,等到技術進階到一定程度後再嘗試礁岩浪。

此外,還有一種介於礁岩浪和沙灘浪之間的定點浪,岩石海床覆蓋了沙子的地形。這種浪的特徵介於沙灘浪和礁岩浪之間,浪相對穩定,浪大小和力量也有一定程度。在美國南加州的海岸沿線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衝浪點。

2. 海流(離岸流)

從起浪點到岸邊的這段水域稱為「內側(Inside)」,而在起浪點到外海這段較遠的水域稱為「外側(Outside)」。

外側通常較適合高階的衝浪者,而內側則是適合初學者在初期練習衝白浪花的區域。

而此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海流。

往岸邊拍打的浪,會形成水流朝向外海流動返回外海,這就是海流。根據海床的形狀和海浪的方向,海流通常是固定的,仔細看就會發現。觀察內側海域的浪花會注意到,在兩點之間會有一段相較之下沒什麼浪花的區域,這就是離岸流發生的地方。

カレント

當海浪衝擊向岸邊時形成向岸流,接著變成平行於海岸的海流,這稱為沿岸流,最後以垂直於岸邊的方向往外海流去。這種海流的力量非常強大,當你在海裡玩耍時,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這股海流帶走漂離原本的位置。

光這樣就已經很危險了,但更危險的是可能會被沿岸流繼續帶走直接漂到外側海域。也就是離岸流。

如果一個不小心被離岸流帶走,可能一回神就已經被帶到腳無法觸地的深水海域。這是造成許多游泳事故的主要原因,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和岸邊的距離,確認所在位置。

萬一發現不小心被離岸流帶走,還是有脫離海流的訣竅。最重要的是不要逆向垂直朝岸邊游。由於這種海流非常強勁,即使對體力再有自信的人也會力竭。應該朝著跟岸邊平行的左右兩側移動,首要考量是先從海流中逃脫。

如果覺察到自己被沿岸流帶走,最明智的做法是先回到岸邊,然後再步行回到原本的位置。雖然有點麻煩,但相較之下要耗費數倍體力才能逆流回到原本的位置,還是不要勉強自己。

然而,有時離岸流還是有派上用場的地方。當技術成熟越來越熟悉大海和海浪,有些人會利用離岸流前往外側海域的浪點。雖然衝浪者可以用較少的體力抵達浪點,但若是對划水或是穿越技巧沒有自信的人,還是不要貿然嘗試。

3. 風向(海風、陸風)

觀察海況時,風向也是一個關鍵要素。即使同一片海面,也會根據風向和風力影響到海浪形狀以及對潮流產生影響。從海面吹向陸地的風被稱為「海風(Onshore)」,從陸地吹向海面的風則被稱為「陸風(Offshore)」,與岸邊幾乎平行吹的風被稱為「側風(Sideshore)」。

對衝浪來說,理想狀況是吹陸風,如果是強烈的海風,可能會造成海浪破碎。

4. 海浪產生的機制

從遙遠的海面,風吹過水面形成了陣陣『漣漪』,而這些漣漪在相互疊加後,逐漸形成像山丘般的『湧浪』。當這些浪靠近陸地時,受到海床地形的影響,水分子的圓形運動在折射下破碎崩潰,最終成為靠近岸邊的『碎浪』。這些碎浪出現的地方就是我們享受衝浪的地點。

今天,我們介紹了在開始衝浪時必須掌握的海洋知識。即使是同一個衝浪點,根據當天浪的方向、強度和風的影響等因素,海流的位置和強度也會發生變化。因此,即使是熟悉的地方,也不能掉以輕心喔。

海洋的千變萬化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,希望大家能好好理解海洋並且享受在海上的時光。

標籤: 衝浪初學者